發布時間:2023-04-27 16:53:05 作者:新順達鋼結構
一、鋼結構工程建筑中有幾種體系
鋼結構工程是目前建筑行業建筑水平的直接反應,因此,無論是從國內還來看鋼結構工程的發展也都高速的發展,鋼結構工程也因此而備受矚目。而目前在鋼結構工程其結構模型主要有四種,具體為以下幾類。
1.冷彎薄壁型鋼體系,這種體系下,鋼結構工程的構件用薄鋼板冷彎成C形、Z形構件,可單獨使用,也可組合使用,不過,桿件間連接采用自攻螺釘節點剛性不易,抗側能力較差,一般只用于1~2層住宅或別墅。
2.框架體系,這種鋼結構工程縱橫向都設成鋼框架,門窗設置靈活,可提供較大的開間,因此在多層鋼結構住宅中應用較廣。
3.框架支撐體系,這種體系下,鋼結構工程一般多重抗側體系,而且梁柱節點,柱腳節點可設計成鉸接、半剛接,施工構造簡單,基礎主要承受軸力,體形較小。
4.框架剪力墻體系,在這個體系下主要應用于低多層住宅中。目前應用也廣泛這四種鋼結構的體系,也構成了鋼結構工程的主要結構體系,對于鋼結構工程的發展也有著作用。
二、裝配式建筑的發展
裝配式建筑,是指在工廠中提前預制建筑的構件、部品、材料等,再將其運至施工現場進行現場裝配完成的建筑。
裝配式建筑的核心,是構件預制的概念。這種預制的概念在東西方的人類文明史中早有體現。如在古羅馬帝國時期,大理石柱部件一一多力克柱式、愛奧尼柱式及科林斯柱式等就曾被大量預制;在我國,木構架建筑的應用貫穿各個歷史時期,是我國古代社會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建筑體系。我國古代預制木構架體系的模數化、標準化、定型化己經達到很高的水平,屋頂及斗拱由各部分標準化預制的小型構件組合形成的完整的受力、傳力體系,讓人們嘆為觀止。
建筑的工業化預制裝配始于西方。西方預制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高潮。一次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,在十九世紀中期,次將預制裝配式建筑應用于展覽館、火車站等大型建筑中,之后建造倉庫、辦公大樓,主要用鑄鐵與玻璃預制件來建造;二次是受到世界大戰的影響,20世紀初,在結束后,歐洲城市居民居住矛盾日益突出,大批民眾沒有固定住宅,需要大規模的住宅建設,由此開始重視建筑的工業化預制。在長期嘗試之后,在建筑業中手工方式依然占主導位置,在二次世界大戰自后,預制裝配式建筑及烏魯木齊鋼結構工程逐步流行起來,并有長足發展的趨勢。